产品展示 | 联系我们 您好,欢迎访问米乐正宗官网app下载官方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石膏砂浆研发生产 质量 服务 售后
全国咨询热线:024-88508108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师傅请指教·大家传薪录③

时间: 2024-12-20 06:45:22 来源:行业新闻 点击:147次

  再过几天,澳门将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的日子。这座国际大都市面向世界迎八方来客,各种文化因子在此交汇融合,奏响美美与共的交响乐,“开放”“包容”成了它不可磨灭的关键词。澳门文化与岭南文化有哪些一脉相承的地方?澳门文化有哪些鲜明的特色?带着这样的问题,广州日报访学团拜访了澳门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雕塑家梁晚年。

  “岭南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澳门人也是开放包容的,语言、美食、建筑是澳门多元文化结合最直观的体现。”梁晚年表示,“澳门的官方语言为中文和葡萄牙语,市民日常多用粤语沟通,粤语就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澳门的葡挞大家都知道,但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以广东菜为主,吃的都是岭南美食。此外,澳门街头随处可见色彩鲜艳的西式小洋楼和铺满彩色石片的街道,与中式传统建筑形成对比,却又和谐共存于城市之中,这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

  梁晚年 澳门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雕塑家。代表作有澳门路环山顶公园妈祖像、翡翠玉雕《滴翠盈银》、《十二生肖》大型城市雕塑群等。

  走在澳门街头,随处可见中西文化交融的印迹,梁晚年带着访学团边走边看,不时讲述。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地的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中西式建筑在此交相辉映。漫步其间,访学团看到了一座具有广东传统民居特色的建筑群——郑家大屋。

  郑家大屋建于19世纪,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远远看去,这一院落式的大宅具有浓厚的中式气息,但走近细看,中式形制之下不乏西式元素。站在前院抬头可见,传统的瓦片屋顶下是大片的岭南特色灰塑,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鲜艳的色彩让抹灰的墙面变得温暖又灵动。再往下,两扇西式百叶窗下搭配了两扇较小的岭南蚝壳窗,中西元素结合得十分协调。梁晚年告诉访学团,“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方方正正、四平八稳,中式门窗的线条都是平直的,但郑家大屋的墙上做了拱形的窗楣,窗楣里面还做了石膏花纹,这些都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

  位于澳门路氹连贯公路上的《十二生肖》大型城市雕塑群是梁晚年创作的作品。图为其中一件作品《猴》。(资料图片)

  “我们小时候叫它‘门栊子’”,走进郑家大屋余庆堂的大门,梁晚年指了指由一排圆木组成的趟栊门。“这些圆木能起到防盗的作用,类似于现在的铁闸,还有透光透风的作用。”与趟栊门相搭配的还有吊脚门和板门,这“三重门”是岭南建筑中典型的“三件头”。

  纵观整个大屋,内里多用木扇门、挂落来装饰和划分空间,镂空的木格优雅大气,天花的造型则多是西式风格。梁晚年说,几百年来多元文化在澳门交融发展,令澳门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这样的风格也影响了在此生活的民众。

  梁晚年说起了自身的经历。祖籍广东江门的他自幼受到岭南文化影响,除了绘画、雕塑外,他在蔡李佛拳、粤剧上也颇有所长。现场他还向访学团成员们即兴清唱了一小段粤曲。在他看来,无论是岭南文化,还是其他文化,对他的艺术创作都有影响,这也是澳门文化的特色所在,因为岭南文化、澳门文化本身都是开放包容的。

  若要快速读懂一座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城市雕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提起澳门,人们首先会想到金莲花广场上的《盛世莲花》。除此之外,这座城市里饱含着对澳门回归祖国的喜悦之情的雕塑还有很多,由梁晚年创作的汉白玉妈祖像就是这里面之一。这尊由120块汉白玉石雕刻而成的妈祖像矗立于澳门的最高点——路环叠石塘山山顶上。雕像高约19.99米,寓意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建成后成为澳门地标之一,并曾被澳门大西洋银行作为2005年发行的10元纸币正面主要图案。

  梁晚年创作的位于澳门路环山顶公园的汉白玉妈祖像,是澳门地标之一,曾被作为澳门10元纸币正面主要图案。(资料图片)

  在山脚之下,连接氹仔岛和路环岛的路氹连贯公路行车线中间,一列生肖主题大型石雕塑像沿线整齐排开。这组十二生肖大型城市雕塑群同样出自梁晚年之手。在他看来,十二生肖是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能够让人很好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此外,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之际,梁晚年向人民大会堂捐赠了一尊名为《滴翠盈银》的大型翡翠玉雕。这座玉雕取材于妈祖上山采摘金银花为民治病的场景,展现了妈祖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同时也蕴含了希望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寓意。

  谈及为何多以妈祖为雕塑创作题材,梁晚年表示:“澳门的外文名叫Macao(英文)或Macau(葡文),起源于妈祖阁。相传第一批葡萄牙人来到澳门时,误把‘妈阁’当作了城市的名字,所以妈祖与澳门有着深厚的渊源。”同时,妈祖的原型林默娘是一位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的女子,她的故事广泛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多个城市,“她的无私、大爱精神与我们中华民间传统文化传递的理念是一致的。”

  梁晚年认为,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往往位于公共空间,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他希望能将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寄托于自己所创作的雕塑之中,影响更多的人。

  谈到如何让雕像能够更精准地传递其内在的精神,梁晚年表示:“要展现一个历史人物,不管是用绘画,还是用雕塑等艺术手法,首先一定要了解透彻他的故事。”他举例说,“雕塑要将人物的内涵反映出来,通过表情展现他的性格,比如有的人是爱笑的,那就要展现他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笑意;如果是冷静的人,就要做出沉稳的感觉。”

  梁晚年曾以澳门濠江中学的杜岚校长为题材创作了一尊雕像。新中国成立前夕,时任濠江中学校长的杜岚为了让五星红旗在新中国成立之日准时升起,托人拍下红旗样式并连夜缝制。纵使升旗时受到了阻挠,杜岚依然没有退让,在她的努力下,五星红旗在澳门冉冉升起。梁晚年将雕像塑造为杜岚手握书卷的形象,面带笑意,亲和又端庄,眼神中透露着坚毅。梁晚年表示,作为创作者,要让人一眼看到雕塑就有亲切感,像是在与雕像对话。

  访学团:为了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您创作了一座当时全球最高的汉白玉妈祖雕像。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梁晚年:澳门回归前,当时的澳葡政府大搞城市雕塑,不少城雕作品被交给葡萄牙艺术家创作,这让我很不服气。于是我写信呼吁给华人艺术家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后来澳葡政府决定举行一次竞投,我的妈祖雕像方案中标。然而,动工前,澳葡政府要我提交8%的保证金,随后又将保证金比例提到了50%,金额高达435万澳门元,若不能按时缴纳这笔费用,就算作弃权。我想尽办法筹款,然而直至截止前一天,依然还有100万澳门元的空缺。当时我怒急攻心引发吐血,整晚都无法入睡。好在最后迎来了转机——缴纳保证金的最后一日刚好是发工资的日子,朋友们愿意将工资暂借我三天以解燃眉之急。在各方帮助下,我筹到了这笔巨款。最终,这尊由华人设计建造、代表中华文化的雕像在澳门成功建成,并成为澳门地标之一,一直见证着澳门回归祖国25年以来的巨大发展成就。

  访学团:回归祖国以来,澳门和内地的交流愈加紧密。您怎么样看待当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艺术交流?

  梁晚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艺术交流越来越密切了。2019年,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我与其他粤港澳大湾区的画家一道创作了一幅长达20米的澳门全景画卷。目前我也正在珠海筹备建一个艺术馆来展示相关作品。今年澳门也有很多与大湾区其他城市联合举办的文艺展览。澳门有很多国际友人,在澳门办展可以把我们大湾区的文化展现给他们看。同时,大湾区有很多年轻的学生、年轻的朋友,我们要逐步加强大湾区城市之间的联系,鼓励这些年轻人好好干。

  梁晚年:岭南艺术并没明确的边界。例如,就绘画来说,岭南画派本身就是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文化是很开放包容的,岭南的非遗艺术也有很多,在生活中你所接触到的一切与岭南相关的事物都在影响你,从外面来的文化来到这里停留,同样也影响了你,你在这个环境里生活成长,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会有岭南风格。

  梁晚年:一是要多到艺术馆、博物馆去看看那些文化艺术作品,书本是无法表达出艺术品本身的效果的;二是要多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传统活动当中,体会文化所带来的喜悦氛围。除了春节、中秋这些全国共同庆祝的节日外,澳门有很多的风俗,跟大湾区其他城市是非常相近的,比如龙舟赛和飘色巡游,每到这种节日总是很热闹,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

  在这次的交流中,我犹如开启了一场文化探索之旅,细致入微地了解了诸多关于城市雕塑的独特艺术风格、深刻寓意的知识,也了解到郑家大屋等建筑所承载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梁老师交谈带来的全新认知,让我对澳门这座我从小生活成长、充满故事与烟火气的城市有了更加深刻、全面且多层次的认识与感悟。

  不仅如此,当我深入探究时发现,澳门的许多源远流长的历史都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文化紧密相连。这些珍贵的文化传承与交融,恰似坚实的基石和广阔的桥梁,为我们满怀信心与憧憬地融入大湾区发展,在多元的领域里展现才华、追逐梦想,铺就了一条通往无限可能的道路。

  澳门是一座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岭南明珠。这次访学让我深刻体会到设计学中的多元融合理念。作为一名在澳门学习传播设计的内地学生,漫步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东方与西方的艺术碰撞。我被那些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建筑所吸引,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映射出时代的进步。东方的含蓄与西方的奔放在这里相遇,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

  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不仅丰富了我的设计思维,也为我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我了解到如何在设计中融入不同文化的元素,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感。这次访学之旅不仅开阔了我的设计视野,给我许多新的灵感,也激发了我对文化交融之下进行设计创新的思考。